在撰写中文毕业论文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插图等常见问题。
内容写作指导
章节的概要性描述段落
在一级标题(章)和二级标题(节)下面,不要直接插入下一级标题。而是应该插入一个概要描述段落。这个段落将主要介绍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如果是算法描述类的节,同时应该附上简易的算法基本思路的描述。接着,进一步介绍本章(节)包含哪些节(小节),这些节(小节)之间的关系。在概要描述段落之后,再进入下一级标题。
小节内的段落关系
每一个小节内的段落之间应该具有逻辑联系,构成一种逻辑结构。常见的段落间的逻辑结构为:总—分—(总,可选)。第一个“总段落”用于表示本节的宏观基本思路,用大家能听懂的人话,介绍一下基本想法/做法,以及为什么这么做。总段落后面可以跟若干个“分段落”,每个分段落都是在详细解释总段落中的内容。在“分段落”结束之后,可选的插入一个“总段落”,该段落主要是总结本小节得到的关键结论,或者对已经介绍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发散性讨论,为了引出后续的内容。
每个段落的结构
每一个段落内应该采取“总分”的结构,即段落开头应该是一句主旨句。主旨句开宗明义地表述了本段落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或关键结论)。再接着用一系列的句子对段落主旨句的内容进行展开描述和解释。
主旨句应该清晰、明了。论文评审老师只读每个段落的主旨句即能了解每个段落要讲的内容,以及不同段落之间的联系。
算法伪代码的介绍方法
算法1展示了如何从原始以边集数据形式表示的图数据构造基于二级索引的紧凑邻接表存储结构。算法X的输入是XXX。算法的输出是XXX。算法的执行过程可以分为X个步骤。【首先,XXXX。接着XXXX。按步骤的形式介绍算法。】
一般使用伪代码描述算法,伪代码的格式可以参考英文论文中的格式。下面的几张图给出了风格较为良好的算法伪代码示例,可供写作时参考。
图片来源:L. Lai et al., “GLogS: Interactive graph pattern matching query at large scale,” in 2023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USENIX ATC 23), Boston, MA: USENIX Association, Jul. 2023, pp. 53–69.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usenix.org/conference/atc23/presentation/lai
图片来源:D. Mawhirter, S. Reinehr, C. Holmes, T. Liu, and B. Wu, “GraphZero: A High-Performance Subgraph Matching System,” ACM SIGOPS Operating Systems Review, vol. 55, no. 1, pp. 21–37, 2021, doi: 10.1145/3469379.3469383.
图片来源: T. Shi, M. Zhai, Y. Xu, and J. Zhai, “GraphPi: High Performance Graph Pattern Matching through Effective Redundancy Elimination,” in SC2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Networking, Storage and Analysis, Atlanta, GA, USA: IEEE, 2020, pp. 1–14. doi: 10.1109/SC41405.2020.00104.
需要注意的是,中文论文的伪代码中if、else、end等关键词通常采用全大写的形式,例如IF、ELSE、END等。
使用示例辅助描述抽象的内容
计算机学科的论文写作经常需要描述某些抽象的想法或做法(例如算法、数据结构等)。描述抽象内容常会使用伪代码或示意图来辅助说明。在描述完抽象内容之后,请一定要额外增加一个相关的具体示例(Example),来辅助读者理解抽象的内容。
一个具体的示例包含了一个简易但有特点的问题输入。在描述此示例时,结合这个简单的问题输入,介绍算法的工作流程或者是数据结构的具体组织方式,使读者能够跟随这个示例,自己理解之前的算法描述或数据结构描述。
在写作的过程中,示例通常占据单独的一段内容,并且采用下列格式的主旨句:“图X展示了一个示例性的XXXX的过程。” 其中图X即为该示例所需的配图。下面列出了一个主旨句的示例(我自己也在用示例辅助说明!):“图3.1展示了对一个示例v1顶点计算预剪枝标记label的过程。”
实验描述的结构
论文中描述实验结果需遵循一定的结构。
首先,应该采用一段介绍本节的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实验目标表明本节的实验希望评估算法/系统的哪个性能指标的什么性能。接着介绍为了评估该性能指标,具体进行了怎样的实验。选取了怎样的数据集,运行了怎样的程序,具体地测量了什么指标随着什么因素的变化情况。接着可以使用一个套路性的话,“实验结果如图X(或表X)所示。”
接着,需要描述实验现象。一般可采用的语句结构如“图X所示的实验结果表明(说明/显示)….”,后面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即对实验结果图表中展现的结果(例如折线图或柱状图)进行观察所能得出的直接结论(这里尚不要进行推理分析),例如“算法X的执行时间显著低于算法Y”、”随着数据规模的增长,算法X的执行时间呈现出线性增长的趋势“等。同时,需要对实验关键的实验现象进行一些定量的描述,给出一些定量的数值,例如”在XX数据集上,算法X的执行时间是算法Y的XX%,其相比算法Y加速XX倍“等。其中XX就是根据实验结果算出来的值。
给出实验现象之后,应该对实验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剖析实验现象的产生原因。例如,实验现象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X的执行时间显著低于对比算法Y的执行时间。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本文提出的算法X采用XX、XX等优化技术或算法设计,相比已有算法Y显著降低了XX的执行开销,从而算法所需的运行时间更短。
一般来说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是在一段,实验现象与实验分析在另一段。如果实验现象或实验分析篇幅较长,可以拆分成两个独立的段落处理。
摘要写作
摘要是绪论部分的缩减版,其基本逻辑同绪论一样。一般按照如下顺序写成一个或多个段落:
- 指出研究问题背景(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做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
- 指出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具体要解决哪个问题)
- 现有研究工作的情况(用一到两句话说一下研究现状,以及现有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本文针对哪个具体的问题,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说一下你自己做了什么,得到什么结果(算法、系统等等))
- 关键的实验结论(将本文亮点的实验结论说一下,只放关键结论即可)
参考文献
-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应在45篇及以上。
- 建议插入3篇及以上的中文文献,中文文献应来自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建议只考虑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等CCF推荐中文T1类刊物。
论文写作常见问题
不要使用 “我们” 与 “我”
正文中不要使用“我们”或“我”这个说法,学位论文中没有“我们”。可以直接省略句子主语,或者采用“本文”或“本研究”的说法。
图与表的引用
正文中不要使用“下图”、“上表”、“下表”、“上图”这种说法,而应该直接引用“图X”、“表X”。
数学公式
所有的字母、符号均建议采用Word自带的数学公式环境插入(不建议用MathType)。并且插入的公式请全选以后设置为斜体格式,公式环境可以保证字母斜体而数字或运算符不斜体。
关键的公式请单独写成一行,并且进行编号。
关于绘图
示意图
总原则:清晰、准确、明快。下面是摘取自一些论文的示意图示例。
实验结果图
- 字体:“宋体”+“Times New Roman”,切忌不能全部宋体(太难看)。
- 字体颜色:文字一定是黑色(不能搞灰色)。
- 坐标轴:坐标轴一定要有坐标轴名称,如果有单位一定以括弧的形式加入。
- 图例( Legend ):可以插入在右侧或上侧,不要插入到下侧(容易与横轴标题搞混)。
- 边框:最好在两个坐标轴的内侧以及绘图区域增加黑色实线类型的边框线(0.5pt宽)。整个图的外围请不要加任何边框。
- 样式:不要用渐变色,用纯色即可。
- 标题:实验结果图最上面不要插入标题,实验结果图采用标准的图标题。
柱状图示例
柱状图适用场景:横轴上各个坐标是平等的个体,横轴坐标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发展关系(例如横轴是“男”、“女”,再比如横轴是不同的查询类型)。柱状图可以方便的对比同一对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应图中的Label)时纵轴取值的变化情况。柱状图也可以用来对比同一Label下,不同横轴坐标下取值的的变化。
折线图示例
折线图适用场景:横轴上的坐标在逻辑上有前后发展关系(例如时间的递增,某个参数值的递增等)。折线图可以方便的对比当横轴坐标发生变化时,纵轴的取值是怎样随时变化的趋势。折线图重要的是去展示数据变化的趋势。折线图中,要把数据点标记在每条线上(如上面示例图所示),这样可以很容易定位到数据点的取值情况。
箱线图示例(常用于展示数据取值的分布情况)
箱线图示例场景:当需要展示一组数据分布的情况时(例如全国人民工资的分布情况、一个数据集中年龄取值的分布情况),可以使用箱线图。
实验结果图的绘图建议使用Python的matplotlib包(基础绘图包)或seaborn包(统计图绘图包),配合SciencePlots的绘图风格配置。
论文格式指导
字体
如无特别说明,在所有材料中各级标题的字体采用中文“黑体”字体搭配英文“Arial”字体的组合。注意,需要在Word中打开字体设置的界面,分别设置中文字体和英文字体。不能在主界面上直接统一设置“黑体”,因为这样会导致英文字母与数字也采用黑体中的中文字型显示,使数字和字母的间距过宽。
默认正文字体采用中文“宋体”搭配英文“Times New Roman”。
Word和WPS都支持自动实现全文中英文采用不同的字体组合的设置方式,不需要手动将所有英文一一设置为Times New Roman。设置方法请参考Word设置教程和WPS设置教程(https://www.wps.cn/learning/question/detail/id/1285.html),请留意“字体”设置对话框中中文字体和西文字体要分别单独设置,不要将西文字体设置为“(使用中文字体)”。
字号
如果是“开题报告”等有格式模板的材料,各级标题的字号应该小于等于格式模板中给出的节标题字号,正文默认采用五号字。
如果没有提供格式模板,则大标题采用三号字,一级标题采用四号字,次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字,正文采用五号字。
在没有特别说明和要求的情况下,图和表标题的字号与正文字号相同并加粗,图和表内容的字号与正文字号相同。
段落设置
标题所在的段落,没有任何缩进,采用左对齐,行距设置为固定20磅,取消段前段后的空白。
正文所在段落设置为首行缩进2字符,采用两端对齐,行距设置为固定16磅(插图所在行行间距单独设置为单倍行距),取消段前段后的空白。
对于标题与正文,在段落选项卡中,取消勾选间距选项下面的“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与网格对齐”选项。
参考文献列表
如无特别说明,参考文献的格式默认遵循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关于该国家标准的描述可以参考该页面的“参考文献著录标准”一节的内容。
- 使用Google Scholar导出GB格式的参考文献时,一定要人工检查一下Google Scholar里录入的论文信息是否有误,必要时人工修正。常见的错误包括:漏作者、论文标题包含无意义的{}、论文发表的期刊/会议错误(或只有缩写)。遇到这种情况都需要点开到论文的发表页面去看原始论文信息。
- 推荐使用Zotero配合GB格式插件导出参考文献格式。
- 也可以使用在线小工具根据人工输入的信息生成参考文献条目。
参考文献列表一般使用独立的格式设置。字体依然是中文“宋体”和英文“Times New Roman”搭配的配置,字号默认采用小五号字。在段落设置方面,固定行距为14磅,采用左对齐,允许单词在中间换行,没有首行缩进,段前与段后没有额外空白(0行)。参考文献采用[1]、[2]等方括号编号。
如有可能,[1]和[2]的文献编号悬挂在正文之外,正文在编号后面对齐。具体的样式可以参考中文出版论文《面向App评论响应的语义检索和生成框架》(计算机学报)的排版样式。
图与表
- 图片应该插入高分辨率的图片,线条与文字不能模糊发虚。
- 论文中的每一张图表都需要在正文中显式的引用(例如,如图X所示)。不能只插图或表而在论文中没有任何引用。
编号
- 因为论文的章节编号已经使用“1.”、“1.1“等形式,因此正文中的编号不要再使用上述形式,以免造成混淆。可以优先选用“(1)”、“(a)”等形式。